文章列表
【書想評論】《新手律師》:違法取得的證據都無法使用嗎?
《新手律師》是美國懸疑推理小說家羅伯.杜格尼(Robert Dugoni)的最新力作,由於羅伯過去也是一位執業律師,因此除了寫實的人物場景以及精采的劇情編排之外,對法律實務的描寫更讓讀者歷歷在目。
【書想評論】《近親殺人》:該怎麼預防難以逃避的社會問題?
每當發生近親殺人案件,肯定都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除了案情嚴重之外,家庭的關係更可能被媒體渲染成充滿戲劇性。石井光太所著的《近親殺人》即是一本記錄相關案情的報導文學,作者經由旁聽案件審理過程以及透過與當事人、親友的訪談逐漸釐清案情的全貌,也告訴讀者在這些悲劇中比起誰對誰錯,更重要的是應該面對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書想評論】《陪審員》:只有心理上的傷害算不算傷害罪?
《陪審員》是由曾擔任過英國律師的HS錢德勒,依其過去十多年在刑事及家事訴訟的經驗所撰寫的法庭驚悚小說。故事講述擔任家庭主婦的瑪麗亞由於受不了丈夫對其數十年來的控制而將其殺害,雖然她願意接受法律制裁,但在沒有證人以及輿論受到操作的情況下,該怎麼讓大家相信她其實「情有可原」而非冷酷無情的殺人魔?
【書想評論】《行為失控》:重刑就能防止犯罪發生嗎?
每當有重大社會案件發生時,媒體及輿論第一個所檢討的總是法律制度的完善,這個行為為什麼不用被處罰?刑罰設計的是不是太輕了?認為應該要處以重刑才能改善各種惡行,正所謂「亂世用重典」。 法律確實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只要提升刑法或行政法規的罰則就能順利改善社會秩序嗎?美國法律及社會學家班哲明·凡魯吉與心理社會行為學家亞當·范恩所著的《行為失控》就來帶大家探討這些問題。
【書想評論】《芝加哥七人案》:有目的的性判決,沒有正義可言
1960年代末,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也有許多民眾不滿當時美國援助南越、參與越戰的政策,其中反戰者更是以大學年齡的年輕人為大宗,在各地發起反戰示威遊行。1968年嬉皮組織、左派人士和黑人組織「黑豹黨」等一萬多名青年聚集在芝加哥舉行反越戰示威活動,原本僅是以和平手段表達對越戰的不滿,卻在警方的暴力執法下演變成暴力事件。 在新任總統尼克森上台之際,聯邦檢察官起訴了七位領導人,指控他們共謀跨州界煽動暴力行為。《芝加哥七人案》即收錄了United States v. Dellinger一案審判紀錄中最精華、最具歷史意義的部分。
【書想評論】《八尺門的辯護人》:不信任司法卻信任死刑?
《八尺門的辯護人》講述一名具原住民身分的公設辯護人佟寶駒,在即將退休、轉任律師開啟新生活的前夕接到一件看似罪證確鑿的外籍移工殺人案件,但卻在第一次開庭中察覺到異狀,並在抽絲剝繭下發現案件中其實隱藏著龐大的利益關係與惡意,而且連他老家的親友們也脫不了關係……
【書想評論】《希望之罪》:清白的死去還是背負罪孽的活著?
《希望之罪》是日本知名推理小說家—雫井脩介的新作,也被改編為由堤真一、石田百合子主演的電影《愛與罪的兩端》。故事講述原本生活平靜、和樂融融的石川家,在某個週末長子規士忽然失聯,新聞又剛好報導附近發生命案,且有目擊者看到兩名少年倉皇逃離現場。頓時網路上各種流言紛飛,唯一確定的只有規士與案情絕對脫不了關係……
【書想評論】《鄰居》:找到「兇手」比事實更重要?
《鄰居》是《檢方的罪人》作者—雫井脩介的新作,內容描述身為審判長的梶間勳在退休前承辦一件被告被以殺人罪起訴的重案。雖然不論是檢察官的起訴理由、或是社會輿論的壓力都認為嫌疑犯武內是罪該萬死,但因為案情仍有無法解釋的疑點,最終梶間仍宣判武內無罪。梶間堅信他當時所做的判決並無瑕疵,但當武內成為梶間家的鄰居後卻開始發生怪事……
【書想評論】《少年偵探法律事件簿2—一罪不二審》:若是無心就沒有過錯?
《一罪不二審》是《少年偵探法律事件簿》系列的第二部作品,故事講述一名15歲的少年—西羅‧麥克恩泰因為從小就(被迫)陪著母親一同上法學院進修,因而從小就擁有很好的邏輯分析與思辨能力。雖然身處單親家庭使他必須要提早面對社會的現實,卻也因此發現許多事件隱藏在社會背後的真相,等他去一一挖掘…… 這次的故事開始於一位清潔工,為了滅火卻將清潔劑朝火上撒去,因為清潔劑爆炸而產生更強大的火勢與濃煙,結果導致知名科學家被火場的濃煙嗆死,原本應該是「救火英雄」清潔工變成了過失致死的「殺人犯」。
【書想評論】《坡道上的家》:參審員被影響的家庭生活
為提升司法信賴度,立法院在2020年7月22日通過《國民法官法》,未來將讓不具法律專業的國民參與司法審判,大部分的條文將於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坡道上的家》故事發生在早已施行參審制度的日本,讓各位讀者透過家庭主婦的視角,一窺參審員的工作內容與其產生的內心糾結。
【書想評論】《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嚴刑峻罰真的有效嗎?
「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這是一句流傳於清代官場的「處事原則」,意思是與其幫助已經犯下死罪的囚犯不如去救還活著的人;與其拯救人民不如去幫助官員,會有這種行為出現,單純是因為官僚視人民為草芥嗎?還是有別的原因所導致的呢?這都在中國歷史學家—鄭小悠所著的《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裡面喔!一起來看看吧!
【書想評論】《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人情難卻:一件刑部舞弊案
道光元年七月初二,刑部漢尚書韓崶到部坐堂,有直隸司的首席滿司官—掌印郎中舒通阿持一案件的文稿上堂,請他批示意見。舒通阿上報的是一件命案:宛平縣民婦李劉氏,在都察院控告當地富戶傅大指使夥計武三將其夫李大打死,宛平縣不為究辦。都察院將此案移交刑部,抽籤分到直隸司審理。舒通阿向韓尚書表示,現在案子司內已經審訊明白,李大確係被武三毆打後重傷不治,當時傅大並未在場,與李大之死毫無干係,村鄰劉王氏願意作證。雖然死者李大之妻李劉氏還是不服審斷,但刑部仍可行文順天府轉飭該縣,強令她到縣衙領取棺材,將死者下葬。
【書想評論】《捍衛雅各》:當無罪推定被當成有罪推定
《捍衛雅各》是由美國小說家威廉·藍迪(William Landay)所著的小說,改編的影集由「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主演。故事敘述在波士頓,一個充斥著文教氣息的小鎮裡,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而且死者年僅14歲,讓原本氣氛和平的小鎮忽然變得風聲鶴唳。安迪身為當地的首席助理檢察官當然義不容辭負責追查、起訴犯人,但是直到發現首要的嫌疑對象是自己的兒子雅各之後,一切都變了調……
【書想評論】《長夜難明》:法治受人操控,正義從何實現?
故事發生在中國一個地鐵站入口,一位形跡可疑、蓬頭垢面的男子拖著行李箱意圖躲過安檢,結果發現行李箱裡裝的竟是一個男姓屍體。名為張超的男子被帶回公安局訊問時,對於公安的詢問一概承認,眼看本案就要確定是很單純的殺人後棄屍案件,沒想到在開庭時張超卻反稱自己是清白的、認罪都是因為公安的施壓而不得不為。而當公安回頭檢視證據時,卻發現從頭到尾都只有被告的自白,其餘補強證據卻完全沒有辦法證明被告有罪。公安完全一頭霧水,不曉得張超為何在問案時要刻意認罪?難不成只是為了擺公安一道?但是在經過追查之後,發現了他真正的目的……
【書想評論】《創傷迷宮》:因為個人創傷情境再現而殺人,算是激於義憤殺人嗎?
獨自在外地工作的21歲紐西蘭毛利族青年休伊,想請一位退休的計程車司機載他回鄉下的父母家,但卻在計程車司機的小屋裡失控殺人。休伊在法庭上說...
【書想評論】《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
8歲的智能障礙兒童巧巧一家人開著車回家,蝴蝶犬嘟嘟在車子裡鑽來鑽去,後來跑到駕駛座下把頭枕在爸爸胯下,這時巧巧突然說:「爸爸,你為什麼不把鳥鳥給狗狗親?」...
【書想評論】《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過失殺人與預備殺人
「如果說,《流》是光,那我希望這部小說是影,所以,在這個故事中,沒有發生任何奇蹟」,本書的作者東山彰良這樣形容這本小說。...
【書想評論】《連續殺人犯還在外面》:冤案作替罪羔羊,真正的犯人輕鬆躲過追訴期,合理嗎?
1979年至1996年,5名平均不滿六歲的女童消失在日本北關東方圓10公里中。她們不是以悽慘的死狀被發現,就是至今仍下落不明。1990年5月12日日本栃木縣足利市一...
【書想評論】《空洞的十字架》:那些在死刑之後的事
兇手被執行死刑之後,被害人家屬是不是就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死刑對被害人家屬來說,是悲傷的終點嗎?道正和小夜子的女兒愛美,在8歲那年被闖空門的小偷蛭...
【書想評論】《被殺了三次的女孩》--日本的跟蹤狂防制法怎麼處理?
最近,一本名為《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出現在書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