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想評論】《捍衛雅各》:當無罪推定被當成有罪推定

文/法操司想傳媒
《捍衛雅各》是由美國小說家威廉·藍迪(William Landay)所著的小說,改編的影集由「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Chris Evans)主演。故事敘述在波士頓,一個充斥著文教氣息的小鎮裡,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而且死者年僅14歲,讓原本氣氛和平的小鎮忽然變得風聲鶴唳。安迪身為當地的首席助理檢察官當然義不容辭負責追查、起訴犯人,但是直到發現首要的嫌疑對象是自己的兒子雅各之後,一切都變了調……
青少年、親子教育問題
本書中討論到不少議題,例如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雖然成年人都有經歷過青少年的時期,但是當面對到青少年時卻往往不知道他們的想法是什麼,而且比起父母,青少年更願意在同儕甚至是對網路上不認識的人展現自我。
安迪在案件發現之前也一直認為自己對於雅各的事情無所不知,直到他發了狂似的不斷的向雅各的同學探詢,才發現到其實他的校園生活可能不如安迪自己所認知的順遂與快樂,而且也發現了雅各一直對父母隱藏的「真實一面」,令他不禁擔心讓陪審團知道後,會增加雅各有罪判決的機率。
被貼上的標籤,怎麼都撕不掉
故事中一直最耐人尋味的一點,就是雙方都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雅各有無犯罪。按照刑法的邏輯,因為有「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所以當一個嫌疑犯被定罪之前其實他都是無罪之人,這就是為了避免讓沒有犯罪的人承受牢獄之災的機制。但是世人的想法卻往往與理想背道而馳,當人一旦被貼上「殺人犯」的標籤之後就很難撕掉,以往的友人為了怕惹上麻煩開始變得疏遠、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被人放大檢視,有如同書中的台詞:「你笑,他們說你沒把審判當回事;生氣,他說你脾氣暴躁、毫無悔意;你哭,他們說你在裝可憐」。
許多冤案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當所取得的證據指向一個人,媒體與群眾所做的事就是不斷的懷疑他、用力檢視他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想辦法再找出更多對他不利的證據直到他認罪為止。如果最後因為證據不足而被宣判無罪,或許也只會覺得他剛好逃過一劫,又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是真正的「無罪宣判」呢?
本書的作者擔任過助理檢察官,所以對於法庭的細節描述的非常詳細,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旁聽案件。並且由於故事是從嫌犯之父安迪的角度所敘述,因此可以跟著劇情體會到一旦家人成為嫌犯,全家都跟著被世人認為是罪人的感受,因為他們養育、教育了這個「殺人犯」,所以全家人都必須要跟著「陪葬」、以示負責,深刻的描寫家庭、人際關係因此支離破碎等問題。
究竟雅各有沒有犯下殺人罪?還是真兇另有其人?犯人最後有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這個答案就交給各位讀者去書中解答了。
評論專區
精選影片

台積電赴美投資|護國神山垮了?台灣被掏空?半導體產業就此一片漆黑?

川普、澤倫斯基撕破臉|川普有什麼打算?趁火打劫?美國會放棄烏克蘭嗎?

北市佛教精舍命案|宗教團體該受管理嗎?該怎麼管?

路邊卸貨害死人|經營者應檢討,別再把經營成本外部化!

郭董欠12億獎金挨告?簽的是什麼合約有影響嗎?戴正吳為什麼選擇以勞動事件提告?

台版「地面師」詐欺案|詐團盯上獨居長者!有什麼防堵的好辦法?

柯P遭起訴——政治獻金部分|法院最新的羈押理由是?柯P這部分最有可能成罪!?

北檢正式起訴柯P|起訴書寫了什麼?還有很多法律問題待解釋?

台達電員工墜樓|疑似遭霸凌?公司跟主管有什麼法律責任?雇主的義務都盡到了嗎?

八炯「中國統戰紀錄片」討論|美國、加拿大都在堤防?中國認知作戰無孔不入!

南韓「長達」6小時的戒嚴|台韓戒嚴規定有何異同?台灣宣布戒嚴更具破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