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想評論】《鄰居》:找到「兇手」比事實更重要?

  • 2020-12-22
  • 法操司想傳媒

圖片由春天出版提供

文/法操司想傳媒

《鄰居》是《檢方的罪人》作者—雫井脩介的新作,內容描述身為審判長的梶間勳在退休前承辦一件被告被以殺人罪起訴的重案。雖然不論是檢察官的起訴理由、或是社會輿論的壓力都認為嫌疑犯武內是罪該萬死,但因為案情仍有無法解釋的疑點,最終梶間仍宣判武內無罪。梶間堅信他當時所做的判決並無瑕疵,但當武內成為梶間家的鄰居後卻開始發生怪事……

在司法的輸送帶,只有千分之一的不良品

日本的刑事案件一但被檢察官起訴,定罪率竟然高達99.9%!看到這個數據大家是不是都很欽羨日本這樣代表著正義、決不放過罪犯的法制體系呢?但是99.9%的定罪率真的就代表著這是一個毫無瑕疵的制度嗎?

由於定罪率是計算檢察官「已經起訴的案件」所得出的數據,代表其實有很多獲得檢察官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的嫌疑犯不會出現在大眾的檢視之下。相對的,一旦嫌犯被檢察官起訴成為「被告」那大眾就會直接以「有罪推定」的眼光看待這個案件。

日本的司法體系也因為檢察官過大的權力而被稱為「人質司法」,因為嫌疑犯在偵查階段時就有可能會遭到長期的拘留,而且如果一直向檢察官不認罪的話就無法獲得保釋。日產汽車(Nissan)前董事Carlos Ghosn便因為在201811月到20194月間被檢察官拘留超過130天,最終在今(2020)年初選擇棄保潛逃,就是為了逃離這個他認為「不公義」的制度。

雖然我們並不稱讚棄保潛逃這種行為,但這件事再次透露出日本司法制度的問題。就像是電影《鹹豬手事件簿》一樣,當檢察官起訴的那一刻起,由於檢察官的強勢、被告基於壓力對警方及檢察官所做的「自白」、社會輿論氛圍,彷彿所有的證據都指向被告,使其勢必成為有罪的一方。

負責做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明明應該是法官的工作,但是在99.9%定罪率所帶來的壓力反而導致法官沒有勇氣推翻檢察官的起訴理由,結果竟然變成是檢察官起訴處分的決定成為嫌犯有罪與否的分水嶺。

找到的「女巫」就是真相?

我國前法務部長邱太三,就曾在2016年提出希望讓台灣的定罪率能從96%提升到100%,以提升全民對司法的信任度。這真的能對我國的司法有所助益嗎?畢竟刑事制度就應該是以檢、辯兩造進行舉證、互為攻防,才能在法庭上挖掘出事實的真相並由法官做出判決。但如果被起訴的被告一定要被定罪,那勢必會造成檢察官會無所不用其極的讓嫌疑犯與被告「認罪」,法官也只成為量刑的工具,使司法獨立審判的精神蕩然無存,只有徒具定罪率100%的假象,實際上卻只剩有如重回威權體制下的武斷。

追訴犯罪是檢察官的責任,但並不是像中世紀的歐洲一樣抓出「女巫」燒死就好,而不在乎事實的真偽。之所以稱作嫌疑犯,代表著他只是有犯罪可能而已,司法的工作是要讓真兇得到應有的懲罰,而不是強逼有嫌疑的人伏首認罪。

《鄰居》一書除了充滿精彩的懸疑、推理成分之外,更透露出當今日本法制現況與社會問題、引人深思。至於書中到底發生什麼事?梶間法官所作出的判決結果究竟是對是錯?就待各位讀者親自在書中一探究竟吧!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