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法律】《檢方的罪人》:沒有從不說謊和永遠說真話的人。

  • 2020-01-17
  • 法操司想傳媒

圖片來源:GaragePlay

《檢方的罪人》是2018年上映的一部日本電影,由木村拓哉、二宮和也主演,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描述一對夫妻遭到殺害,其中的犯罪嫌疑人與一起多年前的殺人案件有關。年輕的沖野檢察官與帶領他的最上檢察官,在偵查這起案件的過程中產生意見分歧,並隨著時間進行,不為人知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殺人嫌疑犯  牽扯多年案件

主角沖野啟一郎是一位年輕檢察官,在受訓完畢後分發到主角最上毅的檢察署,最上同時是沖野受訓期間的檢察官講師。在一起刑事案件中,一對老夫婦在家裡遭到殺害,檢方掌握到6位嫌疑人,並在一一排除不在場證明後,鎖定一位嫌疑人松倉,而松倉曾在多年前涉嫌殺害學生宿舍管理員的女兒由季,卻因證據不足,加上案件已過追訴期,而逍遙法外。

最上在學生時期時,曾住在由季所在的學生宿舍,與由季關係良好,因此在調查之初,就對松倉抱持敵意。在沖野的訊問下,松倉終於坦承當年就是他對由季痛下殺手,加上松倉曾和老夫婦借四十萬賭馬,並在案發當天互通簡訊,使最上更加確信松倉就是本案的兇手。然而,松倉卻矢口否認自己殺了這對老夫婦。

在聽完松倉的自白後,最上與他的團隊全力搜查松倉犯案的證據。在此同時,其中一位嫌疑人弓岡在酒館與人聊天時,無意間透露未在媒體上揭露的犯罪事實,使沖野開始懷疑弓岡的身分。另一方面,最上雖也察覺弓岡的異狀,但面對曾殺了由季的松倉,最上是否還能秉持公正的心與判斷,找出真正的兇手。

追訴權時效  規定有其意義

在觀看本片時,一個不斷會被提出的問題是:正義是什麼?正義是否有標準答案?誠如片中的松倉,他殺害由季的行為天理不容,但卻因為案件已過追訴權時效,而無法起訴他。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果檢察官無法用法律制裁他,那私刑是否會是實踐正義的另一種方法。這樣的問題,尤其在英雄電影中時常發生。

然而,身為一個法律工作者,在面對刑事案件時,遵守刑事訴訟法的程序規定尤其重要。或許有人會認為,追訴權時效使這種罪犯逍遙法外並不合理,但追訴權時效存在的意義,是為了維護法安定性和成本考量。簡單來說,國家要追訴一個年代久遠的案件並不容易,相關證據的蒐集也會日漸困難,加上維持社會秩序的安定,可以說追訴權時效是一個權衡之下所做的規定。

本片中提到,日本在2010年通過重大刑案無追訴權時效的法案,而我國在去年也修正相關條文。刑法第80條原規定,犯最重本刑為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追訴權時效為三十年;經過修法後,增加但書發生死亡結果時,即無追訴權時效。因此可見,追訴權時效存在與否以及該訂多久,都需要衡酌不同刑責和社會現況謹慎考量。

遵守法定程序  尋找正義所在

延續對正義的思考,另一個會提出的問題是,誰是片中的好人和壞人。松倉作為曾犯下殺人案的兇手,在過去的案件是壞人,但不能就此推斷他是下一個案件的犯人,這就是刑事訴訟法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性。

從另一個角度想,檢察官作為追訴犯罪的角色,雖然代表正義的一方,但如果摻入過多個人情感,甚至違反相關法定程序,那就有可能導致不正義的結果。片中沖野對最上曾說:「執著於自己正義的檢察官,肯定會淪為罪犯。」尤其手握公權力的檢察官,偵查犯罪雖然是職責,但刑事訴訟法第2條也強調,對被告有利及不利的情形,都應一律注意。

這部片除了以一起殺人事件為主軸,導出對正義的討論外,也涉及政治、意識形態等議題,劇情緊湊豐富。如果單從法律面的角度來看,或許能簡單對片中每位主角的行為作出評價;但社會上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單靠法律就能解決,本片提出的這些問題,值得讀者細細思考。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