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想評論】【蕭逸民投書】土雞城老闆的司法改革
詐騙集團利用聲請支付命令只需形式審查的法律漏洞,指揮成員聲請數以百計的支付命令詐財。
全文授權轉載
2年前,一則「不理支付命令土雞城被侵吞」的新聞引起全台關注。詐騙集團利用聲請支付命令只需形式審查的法律漏洞,指揮成員聲請數以百計的支付命令詐財,形同把法院當成詐騙幫兇,土雞城老闆只是眾多受害人之一。為了修補法律漏洞,民間司改會提出修法草案,沒想到司法院竟然大力反對。
司法院否認有法律漏洞,強調修法會讓人民不再聲請支付命令,導致每年約40萬件支付命令變成訴訟案件。也有法官投書警告「支付命令修法將釀訴訟洪災」,甚至還有學者援引德國法制,痛批這是「貽笑國際的支付命令修法」。但是像土雞城老闆一樣的悲劇持續發生,司法院束手無策,面對民意壓力,立法院通過民間司改會修法草案,在2年前的今天正式施行。 儘管事前已經盡力的沙盤推演,但誰也沒有把握新法上路後,能否通過實踐的檢驗?因此新法上路後,民間司改會首要任務就是協助土雞城老闆聲請再審,在義務律師的努力下,高雄地院以104年度雄再簡字第5號與9號判決,免除土雞城老闆所有債務,成為支付命令再審成功的指標案例,證明新法確實可以幫助無辜的受害人。 接下來就是關注會不會發生司法院預言的訴訟洪災?2年來,支付命令件數從修法前的44.5萬件(2010)、38萬件(2014), 下修到2016年的30萬件。同時間第一審起訴件數從修法前的15.3萬件(2010),13.7萬件(2014),持平到2016年的14.7萬件。數據顯示大部分民眾還是繼續選擇支付命令處理債務。而支付命令減少的案件量,也沒有造成訴訟案件顯著增加,可見所謂訴訟洪災只是危言聳聽。 最後的問題是新法是否會造成法制混亂。所幸,當初修法沒有仿效德國兩階段的作法,而是沿用既有的強制執行制度,原有函令多能繼續使用,變動很快為各界熟悉。也許新法理論上不及德國嚴謹,但可能比較適合台灣,修改法律首要考慮現實,最好的理論不見得是最好的方案。 當前,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即將要進行總結會議,支付命令的經驗值得參考。首先是改革要能解決人民實際的問題,就如同支付命令修法能解決土雞城老闆債務問題一樣。其次,總免不了會有人誇大改革的風險,但謹慎做好風險管控,就不必杞人憂天。最後,無需追求理論完美,衡量利弊得失才是關鍵。期待總結會議務實地提出司改方案,讓所有像土雞城老闆這樣的小老百姓都能實際受惠。 ※ 本文刊登於2017.7.3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