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大法官的一句話】勞勃.傑克森:「如果陪審團根據適當的指示定罪,這件事就結束了。」

  • 2022-03-27
  • 法操司想傳媒

圖:一人畫畫研究室 One man studio
文/法操司想傳媒

“Had the jury convicted on proper instructions it would be the end of the matter. But juries are not bound by what seems inescapable logic to judges.”

「如果陪審團根據適當的指示定罪,這件事就結束了。但陪審團似乎無法避免不受法官邏輯的約束。」

這句話出自傑克森大法官在1952年為Morissette v. United States主筆判決時所寫到,這起案件的當事人Morissette是一名回收人員,有一天他在空軍演習的場地收集使用過的炸彈殼,並以84美元的價格賣給收購廢金屬的業者,卻因此吃上官司。

儘管Morissette主張自己認為這些廢彈殼已經被丟棄才會去撿取,他仍被指控「故意」吞沒政府的財產並出售,因為侵害了政府的財產權而遭到法院定罪。不過當案件上訴至最高法院時,大法官發現這些廢炸彈殼已經存在多年,Morissette認為炸彈殼屬於廢棄物實屬合理,最後認定他因為不具有犯罪的意圖而推翻前審的判決。

這起案件中所出現最大的問題,在於初審的法官曾經有意的指示陪審團「只要檢視被告有沒有對財產進行處分」,而忽略犯罪意圖這個前提要件。因此陪審團便基於「拿取炸彈殼」、「財產增加」等客觀的事實便作出有罪認定。

讓人民參與訴訟過程的理由,無非是希望皆由非法律專業的思考來增加案件的客觀性,也讓刑事判決結果更貼近社會的認知,但卻也令人擔心可能正是因為與法官之間專業度的差異,導致陪審員的想法會被法官牽著鼻子走。

雖然不是陪審制,不過我國在2023年時也將開始在重大刑事案件實施「參制」,讓6位「國民法官」與3位職業法官共同審理案件,並且在終局評議時共同表決,增加國民法官對案件的影響力。司法院經過數十場的模擬法庭後,多數參與的民眾也認為法官在場並不會影響表達自己的看法,至於實際施行後對於司法究竟會有多大的改變?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勞勃·傑克森大法官小檔案(整理自Wiki

勞勃·傑克森(Robert Houghwout Jackson),1892年出生於美國賓州,1940年至1941年擔任美國司法部長,1941年受小羅斯福總統提名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任期至1954年過世為止。在大法官任期間,勞勃還曾在二戰後紐倫堡大審中,因擔任美國首席檢察官聞名。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