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想評論】《被殺了三次的女孩》--日本的跟蹤狂防制法怎麼處理?

  • 2019-06-12
  • 法操司想傳媒
本書書籍封面,獨步文化提供

最近,一本名為《被殺了三次的女孩:誰讓恐怖情人得逞?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出現在書店中。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講述1999年在日本發生的「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的始末、及作者作為一位記者的個人觀察。書中對於案件的發生經過、警方接到案件後的消極不作為、及媒體後續的大量報導等等,都有深刻且詳盡的描述。

什麼是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

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指的是發生1999年發生在日本埼玉縣桶川市JR車站的一起殺人事件、及在殺人事件發生前的一連串跟蹤、騷擾事件。

事件始於1999年1月,被害人與加害人A在一家遊戲店內相遇,隨後並開始交往。交往期間,A頻繁地贈送被害人名牌服飾。一日被害人拒絕再收受A的禮物,A因此暴怒而暴露了自己情緒不安定的一面。

同年3月,造訪A公寓的被害人詢問了A為何在公寓內架設攝影機,A因此憤怒要求償還贈送的名牌商品的100萬元、並要脅如果敢提分手就殺了她及傷害親友。這件事件發生後,A也開始頻繁地撥打電話給被害人。

同年6月,被害人將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並向警方求援。但當時警方認為只是一般的民事案件而未積極處理。被害人事後雖然和A提出分手並返還所有的受贈物,但A仍然持續以撥打無聲電話、張貼誹謗海報等等方式對被害人進行騷擾,期間被害人雖曾向警方求救但狀況並未好轉、警方態度也並不積極。

同年10月,A夥同了4位同夥在車站刺殺了被害人,A自己在事後被發現死亡,同案共犯分別被處以徒刑、事件中消極處理的警方也被認為應負擔賠償責任。而這起事件也促成了《跟蹤狂防制法》的訂立。

日本的跟蹤狂防制法

日本的跟蹤狂防制法全名為:《與防制跟蹤狂行為等相關的法律(ストーカー等の規制に関する法律)》,是在桶川事件發生後為了防範、避免持續性的跟蹤、騷擾行為所訂立的法律。

這部法律將行為人的行為,區分成「騷擾行為(つきまとい等)」及「跟蹤狂行為(ストーカー行為)」兩種。其中「騷擾行為」包含了基於戀愛、好意、怨恨等情感,而做出的在被害人家附近徘徊、跟蹤、埋伏、監視、要求約會、撥打無聲電話、連續傳送郵件、寄送髒東西、毀損名譽、性騷擾等等行為,被害對象除了行為人的請感對象以外,也包括該對象的親友。而所謂的「跟蹤狂行為」,指的則是對同一人反覆地為騷擾行為。

而在案件處理流程上,日本也依據行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模式: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資料:在騷擾行為的情形,如果被害人希望能對加害人提出警告,警方可以依照案件情形,給予警告、甚至是為暫時命令禁止加害人的行為,並在做成警告、暫時命令之後由公安委員會做成正式的禁止令令,如果違反禁止命令的話,法院可以處以刑罰;如果被害人只提出希望受到援助,則警方也必須要提供相應的支援。至於情況如果是較為嚴重的「跟蹤狂行為」的話,只要被害人提出告訴,就可以直接進入司法審判程序。由這樣的立法方式可以發現,日本在設計這套制度時為了能讓事件處理更加及時、有效,主要是強化警方的職權,讓他們可以針對案情即時應對。

而我國在2018年中,行政院也回應民眾對於跟追騷擾事件的憂慮,而提出了《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內容也設計了多階段的處罰、對應機制,希望能達到處罰糾纏行為、防範案件嚴重化的效果。但在本文撰寫時點,法案仍停留在立法院內,並未三讀通過。

推薦大家閱讀本書了解事件始末!

回到這本書,具有記者身份的作者,在本書中透過記者的角度去敘述了這起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後續被害者家屬的心路歷程、及社會大眾對於事件的看法,十分值得想要詳細了解事件的讀者閱讀。推薦大家可以一起閱讀本書,並思考事件、及事件背後的啟示。

延伸閱讀

《糾纏行為防制法》草案,勾勾纏將能解套?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