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想評論】《被誤解的犯罪學》:犯罪沒你想的簡單!

  • 2018-04-09
  • 法操司想傳媒


《被誤解的犯罪學》封面 (臉譜提供)

每次社會出現重大案件,就會出現「一定是台灣都判太輕」、「判重一點就會怕」等言論出現。但是這種「治亂世用重典」的想法真的能解決犯罪問題嗎?還是說反而會有反效果呢?《被誤解的犯罪學》作者湯姆.蓋許(Tom Gash)將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告訴大家:「犯罪沒你想的簡單!」

作者提出的「三個事實」與「十一個迷思」

本書中,作者以德國摩托車竊案的犯罪率變化作為引子,希望大家能相信他在書中將提出的「三個事實」。 在上個世紀末,歐洲國家意識到了道路交通的危險性。交通意外死亡率過高,主要歸因於車禍,同時人們也愈來愈同意要有預防措施,一方面保護自己的安全,一方面也要調控節節上升的意外相關醫療支出。因此,各國開始制定交通政策,希望能解決交通意外的問題。

為此,各國開始要求騎乘機車的騎士,應該要戴安全帽。而就在這樣的規定上路後,各國的機車竊案犯罪率,就有了明顯的下降。以德國為例,德國在不同階段引進了不同的法律,造成竊盜案減少三分之二。一九七八年七月開始強制規定所有騎乘機車的人都要戴安全帽,幾乎就在同時,竊盜案的數量就慢慢在減少,在一九八○年則是急遽減少,因為政府規定(這項規定從該年開始實施)如果騎機車沒有戴安全帽,被抓到的話會當場罰款。 在這些統計數據的背後,代表數千人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道德選擇,儘管改變的原意並不是為了影響犯罪之類的。以前會偷機車的人現在不偷了,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安全帽,他們被抓的機率將會大幅提高。有趣的是,根據比較仔細的德國資料顯示,這些人也沒有因此就決定去偷其他類型的車輛,藉以維持他們的興奮感,或是賺點外快。

這個案件的重要性在於,打破了作者稱為「英雄與壞人」及「受害者與生存者」的兩種觀點。 「英雄與壞人」的觀點,強調人類的犯罪是一種滿足私欲、理性選擇的結果,刑罰是嚇阻潛在犯罪人從事犯罪的一種主要手段。但在機車竊案的犯罪數據統計上,又似乎並不相符。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得以問:我們需要竭盡全力將違法者定罪、施以處罰,才能夠減少犯罪嗎?機車竊賊所受到的處罰並沒有改變,犯罪率下降並不是因為他們現在要被關的時間比較久了。 另一種「受害者與生存者」的觀點,強調犯罪是生、心理與外在環境因素所導致,預防要從改變社會結構做起。但書中所說的這幾年間,德國在福利制度或是財富分配上並沒有重大改變,然而這段期間機車竊盜案減少了三分之二。

即使這些犯罪者「是為了維持生計而被迫犯罪的」,但是他們也沒有增加其他型態的犯罪數,以彌補失去的犯罪所得。
因此,作者提出了三個事實:
  1.      機會具有的力量:強調外在環境增加犯罪的「機會」。
  2.      理性的限制:強調談論犯罪的時候,不應該過分高估邏輯的支配力。
  3.      小事情的妙用:每個小細節都有可能影響犯罪的發生、與犯罪率的高低。
另外,作者也分別解釋了以下11個迷思:
  1. 犯罪日益增加?
  2. 踏上了犯罪的人生?
  3. 沒有什麼可以停下犯罪?
  4. 組織性犯罪都很龐大、邪惡,而且一直在成長?
  5. 犯罪性是由生物學決定的?
  6. 貧窮是導致犯罪真正的原因?
  7. 移民會增加犯罪率?
  8. 我們需要更多警力定時巡邏?
  9. 嚴刑是嚇阻犯罪的靈丹妙藥?
  10.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11. 改革不激進不足以減少犯罪?
至於作者詳細講了些什麼?又有什麼其他的觀點呢?就請大家去看看這本《被誤解的犯罪學》吧!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