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想評論】野百合學運30周年

  • 2020-03-17
  • 法操司想傳媒

19903月,來自全臺灣各地的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聚集、靜坐,表達對當時國政體制的不滿。這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抗議運動,這場社會運動推動展現了學生對於政治的影響力,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時空背景

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後,看似將走向民主自由的懷抱,但臺灣社會其實仍在適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政治改革的速度並未跟上人民的期待。而遷台40年以來從未改選過的國民大會,又自行通過「臨時條款修正案」,擅自將增額代表任期延長為9年,引發民眾的不滿。

學生提出四大訴求

在學生團體的串聯加上剛成立的民進黨發起造勢活動的帶領下,參與靜坐的人數已達數千人之多,而在由學運團體所組成的校際會議上,學生們正式發表了野百合學運的四大訴求:

  1. 解散國民大會,重建一元化的國民大會制度。
  2.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憲法不可被架空,要回歸民主憲政、重建憲法秩序
  3. 召開國是會議,彙整各方意見。
  4. 提出民主改革時間表,以上訴求就算不能馬上達成,但仍要給予民眾時程表,不可許下空頭承諾。

野百合學運最後在李登輝總統於總統府接見學運學生代表、形成共識後,校際會議宣布撤離中正紀念堂廣場,為期6天的學運宣告結束。

[caption id="attachment_23809" align="alignnone" width="1706"] 30年後的《野百合學運》抗爭現場[/caption]

後續影響

李登輝總統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在不久後召開國是會議,也在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臺灣重歸憲政體制。

國民大會制度也在陳水扁26立法委員提案聲請釋憲之下,大法官會議做成司法院釋字第261號解釋,規定資深中央民意代表應於19911231日終止行使職權,正式宣告了「萬年國會」終結的最後期限,臺灣的民主化正式進入全新的階段。

野百合學運在當時仍屬威權社會的氛圍下引發了極大的效應,人民不只是單方面接受政策,而是主動表達訴求,開了臺灣學生社會運動的第一槍,往後包括野草莓學運、同婚遊行……等都深受其影響,野百合學運可說是推動臺灣民主體制前進了一大步,其精神也內化在臺灣人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之中。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