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想評論】從紅色產業鏈到紅色資本 ─論違法中資之管制與相關法制之革新
照片來源:經濟日報 毛洪霖/攝影
2019年12月24日平安夜,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與台灣科技法學會共同主辦舉辦「從紅色產業鏈到紅色資本 ─論違法中資之管制與相關法制之革新」研討會,從我國「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案」,以及「美國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兩個層面談起,討論面對中國挾龐大資金實行對台灣各種滲透與侵略,台灣目前的法制能否因應,若有不足的話應該如何修正補充。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張文貞院長、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陳彥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吳盈德教授、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陳在方副教授、常盈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許慧瑩博士、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林志潔教授、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律師、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譚偉恩副教授、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宋承恩理事等多位專家學者與會一同討論。
面對近日我國「外國代理人法」等相關法案在立法院卡關,吳盈德教授表示雖然目前提出的版本裡,「滲透」的定義還有待釐清,且單一法案不足以因應台灣目前面臨的挑戰,但仍需要先有一部有效的法律來保護台灣,多位學者也希望法案能在月底的立法院會議中通過。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案緣由
近年來澳洲媒體頻繁揭露中國資金介入干預澳洲政壇,例如有議員接受中國富商的政治獻金,因而改變其對南海爭議的立場,引起社會反彈。根據新聞報導,2019年6月28日澳洲國會參議院通過「國家安全立法修正案(間諜活動及外國干預)法案」,以及「外國影響力透明化法案」,總理特恩布爾明白表示:「捍衛澳洲主權非常重要,我們的立場很清晰:我們希望確保,在澳洲民主政治中發揮影響力、作出決策的,是澳洲人。」
身為中國長久以來亟欲併吞的對象,中國對台灣不論是滲透或是資訊攻擊等等可說是不曾間斷。林志潔教授更指出2016年至2017年間,中國商人任國龍透過外國投資人機構違法大量買入大同公司股票,並非單純為了炒股獲利,也和大同公司建構管理台灣戶政、地政、出入境管理系統、國防部電子公文交換系統等有關。
防堵中國勢力透過代理人侵略台灣,立法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升級法案防中國
美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多起中資企業收購美國企業,取得大量美國用戶資料,甚至是國防內政相關資訊的案例,促使美國去年修正「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The Foreigh Investment Risk Review Modernization Act,簡稱FIRRMA),強化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簡稱CFIUS)的審查權力。
也許並不是所有中資企業收購他國企業,都有滲透或獲取他國機密資料的意圖,但學者提醒,基於中國的政體和現實狀況,如果國家要求企業提供相關資料,一般私人企業是無法拒絕的,所以全面防範中資仍然是必要的。
與會多位學者認同除了法制方面的修正,還需要以多管齊下方法來處理中國滲透問題。吳盈德教授舉例說明,時常有經濟間諜竊取商業機密事件,而我國雖有營業秘密法,也定有刑責,但實務審判時大多基於「欠缺合理保護措施」、「營業秘密不特定性」以及「欠缺秘密性」等三個理由,定罪率很低,可能形成漏洞。
最後林志潔教授呼籲,為了保衛台灣的民主自由,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防衛中國侵略,一同守護台灣。
時值反滲透法立法正受到熱烈討論,此研討會的諸多意見,更值得國人參考及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