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法律人】被管理學耽誤的法律人─彼得·杜拉克

  • 2019-11-19
  • 法操司想傳媒
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

相信讀商學院的人,應該都認識這位,有「現代管理學之父」美名的彼得.杜拉克。雖然社會上對杜拉克的毀譽參半,尤其是學界,認為杜拉克的理論欠缺學理依據與實務績效。但杜拉克對事情的思考方式以及他對生命的態度,都是值得人學習的地方。

杜拉克在商學上廣為人知,而大家知道他其實是一名擁有國際公法博士學位的不務正業法律人嗎?

杜拉克生平

彼得.杜拉克出生於1909年的奧地利維也納,他的父親是律師與高階公務員,媽媽則是醫護相關背景。杜拉克的爸爸有許多大師級好朋友,譬如經濟學大師熊彼得、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耶克、法學家凱爾森等。從小就圍繞於,討論「新想法」的環境。

1927年從中學畢業後,杜拉克發現一戰後維也納的工作機會大量的減少,故移居前往德國。起先待在漢堡的一間棉花貿易公司當學徒,後成為記者,並在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國際公法博士。1943年,杜拉克歸化成為美國公民,並在大學擔任教授22年。

熊彼得叔叔的啟發

在1950年1月3日杜拉克與父親一同去找熊彼得這位舊友,當時的熊彼得是名聞國際的經濟學家,相談之間杜拉克的父親問到熊彼得:「你現在還會提到,希望後人怎麼記得你?」時,熊彼得和杜拉克都笑了出來,杜拉克笑是因為過去熊彼得曾表示,希望後人記得他是歐洲最偉大的情聖、最偉大的騎師,或許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而熊彼得表示,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但他期望的答案已經不同。他希望人們會記得,「我是將好幾位聰明的學生調教成一流經濟學家的老師。」因為年長的熊彼得體會到,別人只記得你的著作或理論還不夠,真正的有所作為是,其他人的生活因為你而有所不同。

目標管理的提出者

1954年杜拉克在《管理實踐》一書中,率先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杜拉克提出,企業必須將「企業的使命與任務轉化成目標」,透過明確的目標,可以有效管理組織。而這個目標並非由管理者自行決定,應透過團隊參與的方式,透過上下協商,制定出整體目標。

透過管理者與實際工作的互動與溝通,減少實行上與期待的落差,工作者也可以朝向自己所認可、支持的目標前進。透過自主管理和組織制定的時程,達到最大的效能,採取這樣的做法可以大大提升團隊的歸屬感。

追求完美卓越

杜拉克一身著作等身,擁有超過30本著作,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他在生命的最後,仍堅持寫作,他最後一本著作《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是在他去世一個月後才出版發行的。已經有多本經典著作的杜拉克,為什麼在生命的最後,仍要持續寫作?這是源於他追求完美與卓越的生命態度。

杜拉克曾分享7個影響他生命的體驗,其中前兩個故事,都是在追求卓越與完美。第一個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歌劇家朱塞佩·威爾第的故事。威爾第在29歲時,就因《拿布果》一舉成名,但他在80歲高齡,仍繼續創作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並創作出自己最後一部歌劇《法爾斯塔夫》,威爾第表示:「我一生都是音樂家,且一直極力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我一直很困惑自己是否已經達到此境界,只是下定決心再努力一試。」

另一個追求完美的故事則是希臘雕刻家菲迪亞斯的故事,西元前440年,菲迪亞斯接到一份工作,替帕德嫩神廟雕刻一座雕像。工作完成後,菲迪亞斯向市政府請款,卻遭到拒絕,因為神廟坐落於雅典最高的山上,所以人們抬頭,只能看到雕像的正面,無法看到背面。故市政府拒絕給付神像背面的工價,但菲迪亞斯反駁:「你錯了,上帝會看見!」。

這兩個生命經驗,讓杜拉克體會到,追求卓越是一生的過程,追求完美是沒有盡頭的。而這樣的生命態度,也讓杜拉克成為一代管理學大師。

參考資料:
哈佛商業評論─為什麼要讀杜拉克?
維基百科─彼得.杜拉克
《彼得杜拉克.個人篇》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