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法律人】【不務正業法律人】被庶民歷史耽誤的法律人—陳柔縉

110年10月15日在新北市淡水區發生一起機車追撞事故,前車被害者因頭部骨折送醫搶救數日後仍不幸過世,享年57歲,而她正是歷史文學家—陳柔縉。陳老師的著作大多撰寫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而且以專注於社會中「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聞名,就讓我們透過此文一起悼念這位被庶民歷史耽誤的法律人。
歷史是蠻個人的
陳柔縉畢業於台大法律系司法組,在畢業之後原本打算進入外交體系工作,但由於當時規定女性不能報考外交官,於是轉向新聞業發展。她在《聯合報》擔任政治線記者,但在第一線待了幾年後便深刻的體會到這份工作與自身性格不符,後來在《新新聞》擔任專欄作家後接觸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故事,便一頭栽進這個世界。
或許是在擔任政治新聞記者時,看盡了官場的百態,陳柔縉所注重的並不是哪位大官、哪位大人物為台日關係做出甚麼貢獻,她更注重的是庶民百姓們的生活,是活生生的歷史,她曾於受訪時表示「我不喜歡想那種大的歷史,那是史家的事情,歷史是蠻個人的。」
我們接觸的歷史大多都是從小自課本上學習來的,是被重新編輯、內含特定觀點傾向的歷史,例如在戒嚴時期的學生受到的都是反日教育,連帶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歷史也遭到忽視。但其實這些歷史與我們現在的生活其實都息息相關、有脈絡可循,而陳柔縉就是將這些被遺漏的歷史碎片一一找回,拼湊起來。
可以喜歡、學習日本,但不能模仿
長年接觸日治時期台灣的歷史,陳柔縉或多或少會受到日本文化而影響其言談舉止,或許會有人認為這是親日行為、把她貼上標籤,不過曾在受訪時面對「若將『台灣』擬人化,最想對她說什麼?」陳柔縉卻回答「拜託不要再種櫻花,可以喜歡、學習日本,但不能模仿。」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特色,應該要做的是凸顯自我而非一味的模仿。
就像陳柔縉所關注的日治時期歷史,但這畢竟還是屬於「台灣」的歷史,雖然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但我們畢竟不是日本,還是有形成自己的文化。而生長在這片土地的我們,知道土地的歷史才能知道自己是怎麼而來,未來又該朝向何處發展,正如陳柔縉常常告訴年輕人的一句話「Know yourself, be yourself」。
評論專區
精選影片

台積電赴美投資|護國神山垮了?台灣被掏空?半導體產業就此一片漆黑?

川普、澤倫斯基撕破臉|川普有什麼打算?趁火打劫?美國會放棄烏克蘭嗎?

北市佛教精舍命案|宗教團體該受管理嗎?該怎麼管?

路邊卸貨害死人|經營者應檢討,別再把經營成本外部化!

郭董欠12億獎金挨告?簽的是什麼合約有影響嗎?戴正吳為什麼選擇以勞動事件提告?

台版「地面師」詐欺案|詐團盯上獨居長者!有什麼防堵的好辦法?

柯P遭起訴——政治獻金部分|法院最新的羈押理由是?柯P這部分最有可能成罪!?

北檢正式起訴柯P|起訴書寫了什麼?還有很多法律問題待解釋?

台達電員工墜樓|疑似遭霸凌?公司跟主管有什麼法律責任?雇主的義務都盡到了嗎?

八炯「中國統戰紀錄片」討論|美國、加拿大都在堤防?中國認知作戰無孔不入!

南韓「長達」6小時的戒嚴|台韓戒嚴規定有何異同?台灣宣布戒嚴更具破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