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法律】《惡魔教室》:獨裁政治不可能在民主社會再度發生?

  • 2018-07-06
  • 法操司想傳媒

身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我們享有的人權和自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很難想像歷史課本中描述的法西斯政權,在當時怎麼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但如果告訴你,只要一週的時間,我們都可能在不自覺中,自願放棄民主自由的價值,並成為納粹的一員,你會相信嗎?

《惡魔教室(Die Welle)》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德國片,改編自1967年美國加州真實發生的學校實驗,本片描述主角賴納·文格爾在學校舉辦的活動週,以「獨裁政治」進行一週的授課。起初,對「獨裁政治」興趣缺缺的賴納,在課堂的討論中,發現學生多認為希特勒的獨裁政權不可能在民主國家重現,於是賴納決定透過實驗,在教室中重現法西斯的場景。

塑造法西斯教室  紀律使「浪潮」而生

在第一堂課,賴納就在同學的共識下成為班級「領導人」,每位同學都要起立才能回答賴納的提問,他並要求學生改稱呼他為「文格爾先生」。課程中,賴納強調紀律、團結和行動才能籌造力量,而身為班級的一份子,同學彼此間要互助合作,才能發揮團隊精神。一開始,明顯有學生對賴納的要求深感荒謬,但多數學生對這樣的要求表現出新奇有趣的神情。

隨著活動進行,賴納與學生開始穿白襯衫作為制服,創造統一打招呼的手勢,甚至取了「浪潮」作為團體名稱,並在學生自動自發的宣傳下,逐漸壯大成百人以上的團體。白襯衫成為浪潮的共同符號,而手勢則成為確認彼此、排除異己的通關密語,不屬於浪潮團體的學生,開始成為被排擠,甚至被攻擊的對象,賴納的計畫終究走火入魔至無法控制的地步。

獨裁使秩序失控  分權制衡避免獨大

在觀看本片時,從學生的反應會發現幾個有趣又令人不寒而慄的點。首先,多數的學生很快的就開始服從命令,並自動成為使浪潮茁壯的一份子,顯示民主自由的價值是這麼的不堪一擊。其次,一位學生卡羅因不願跟著穿白襯衫,就被其他同學認為是「自私、不合群」的表現,使人格自主發展的權利輕易被浪潮「紀律團結」的口號給吞噬。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憲法對國家組織的規範,之所以強調權力分立、分權制衡,就是為了避免權力過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片中賴納曾因享受著被學生崇拜和矚目,而更變本加厲的操控學生的意識,即使親人建議他該收手,賴納也聽不下去,這正是「權力使人腐化」的例子。

更進一步來說,我國大法官在釋字499號解釋中,曾強調憲法中的民主共和國原則、國民主權原則、各條基本權利和權力分立原則具有本質的重要性。因此,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即便是修改憲法也不可以抵觸前述的原則,為的就是確保憲法和法律不會反過來成為侵害人民的依據,破壞法治國家的價值。

孤獨感是人性弱點  浪潮即成歸屬所在

當然,本片主要想呈現的,或許不是法律層面的問題了。可以確定的是,即便是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理所當然地將民主自由視為生活的一部分,卻也可能如本片中自以文明為傲的學生們,在淺移默化下就成為法西斯的棋子。

當初在加州進行這個實驗的瓊斯教授曾說過,人類的孤獨感和缺乏溫暖,是促成浪潮成功的原因,因為浪潮提供人類一直在尋找的歸屬感,而這個實驗即便到了現代,仍會得到一樣的結果。片中的一位提姆同學是最熱衷浪潮的成員,而正是因為他在家中得不到溫暖,才在浪潮人人平等和團隊紀律的氛圍下得到歸屬感,可以得證瓊斯教授的說法。

其實,很多社會悲劇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當事人背後更多的不幸所造成。當一個人經歷千瘡百孔的成長背景,逐漸累積的孤獨感和對社會的不滿,並在終究無法負荷之時,就會全部爆發出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身邊的親朋好友給予多一份關心和溫暖,或許就能避免浪潮趁虛而入,使每個不安的心找到真正該歸屬的地方。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