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法律】《費城》:我最愛法律的是,我能成為促成公平正義的一份子。

  • 2018-02-14
  • 法操司想傳媒


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宣布民法婚姻規定未能保障同性二人婚姻違憲,成為台灣法律史上爭取平等權的重要里程碑。《費城》這部1993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同樣以同性戀者爭取平等權利為題材,並由湯姆·漢克斯(Thomas Hanks)和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兩大影帝攜手合作,講述一位遭事務所非法解僱的律師,如何突破社會保守氛圍,爭取自己的權利。

歧視下失去工作 透過法律爭取平等

安卓·貝克特(湯姆·漢克斯飾演)是一位大事務所的律師,原本事業蒸蒸日上的他,卻因染上愛滋病出現皮膚病變,而被同事務所合夥人發現,結果由貝克特經手的大案子,在開庭前起訴狀卻莫名失蹤,他也因此理由而遭解僱。貝克特認為起訴狀失蹤是遭人設計,真正的解僱原因是他染上愛滋病,因此他找上過去交手過的喬·米勒律師(丹佐·華盛頓飾演),替他討回公道。 在過去美國法院的判決中,就曾明示不得以歧視理由解雇勞工,在律師工作表現卓越的貝克特顯然是遭非法解僱。然而,貝克特因為愛滋病患者和同性戀者的身份,即便當時的醫療知識已知道愛滋病是透過體液交換傳染,法律也已明文禁止歧視,包括一開始的米勒律師和世俗眼光仍將他視為異類,這也正是貝克特在這場訴訟裡所要爭取的平等權利。

本片所討論的議題和案件爭點很單純,相較於現代法律電影多將法庭審判放在片尾處理,本片在多次的法庭攻防下了不少功夫。即便這並非是一宗需要抽絲剝繭的案件,但卻可以看到在一個觀眾清楚已知的事實下,雙方律師是如何透過問話的技巧,從證人口中得到有利己方的證詞,步步牽動陪審團的決定,並見識英美法系法庭上律師攻防的有趣之處。

法律並非萬能 人權須要共同維護

這個案件真正的癥結點,是來自於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恐懼和厭惡,這讓小編想起過去在法學院上課時,曾有位教授說過,法律往往不是解決社會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像在這部電影中,即便法律已明文禁止不得以歧視理由解僱勞工,仍改變不了存在於人內心那份歧視的眼光,輕易透過言語和行動對他人造成傷害,而視為理所當然。 回到台灣社會來看,釋字748號解釋公布後,即使得以改變現行民法造成的不平等,是否有消弭社會對同性戀者不友善的眼光,還是惡意攻擊言論仍持續製造人心的恐懼?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至今日,即便法律禁止差別待遇,種族歧視的字眼在美國社會仍時有所聞,可見在爭取平等的路上,面對固有文化和囿於成見的人心,法律雖重要,但不能期望只靠法律就能解決問題。

費城是美國獨立運動重要的城市,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都在費城起草與簽署,也是本片選在這座象徵自由、平等城市的意義。除了內容好看以外,電影配樂的選擇也是別出心裁,從片頭「Streets of Philadelphia」、片中歌劇「La mamma morta」到片尾「Philadelphia」串起電影情緒的起承轉合,扣人心弦之處值得讀者親自體驗。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