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大法官的一句話|安東尼·甘迺迪:「民主的前提是進行公開理性的討論,尊重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尊嚴。」

  • 2025-10-26
  • 法操司想傳媒
圖/一人畫畫研究室 One man studio
文/法操司想傳媒

「民主的前提是進行公開、理性、深思熟慮、得體的討論,尊重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尊嚴。」

"Democracy presumes an open, rational, thoughtful, decent discussion where you respect the dignity of the person with whom you disagree."

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是美國現代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關鍵人物之一。這位在最高法院擔任職位長達30年、於 2018 年退休的資深法官,在近日回憶錄出版的採訪當中,他提到「民主的前提是進行公開、理性、深思熟慮、得體的討論,尊重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尊嚴。」

這句話不僅是對於理想公共生活的描摹,更是對他自身司法生涯的一次深層總結。要理解這句話的分量,我們必須先回顧甘迺迪這位「非典型」大法官在最高法院的歷程。

安東尼·甘迺迪的司法生涯可謂是美國政治和文化衝突的縮影。最初由保守派總統雷根提名上任的他,很快就展現出「有點反傳統」的特質。他有時會堅定地站在保守派一邊,例如在擁槍權或嚴格解釋憲法條文上;但他也經常出人意料地投向自由派陣營,尤其是在涉及個人自由和人權的議題上。這使得他成為了最高法院中舉足輕重的「搖擺法官」(Swing Justice)。

在美國這個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政治環境中,甘迺迪的這一「搖擺」特質,讓他對當時一些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問題投下了決定性的一票:從涉及國家權力分配的 2000 年總統大選(Bush v. Gore)、界定個人自由和政府干預邊界的墮胎權(Planned Parenthood v. Casey),再到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最終確立同性婚姻為憲法保障基本權利的案件(Obergefell v. Hodges)。

甘迺迪大法官的判決,往往帶有一種深厚的人文主義色彩,他傾向於從哲學層面而非單純的法律技術層面來審視憲法保障的個人尊嚴和自由。他的每一次「搖擺」,都意味著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和哲學觀點之間進行了一次深思熟慮的權衡,這正是他要求社會大眾也應具備的素養。

如今,當我們審視甘迺迪大法官的這句名言,會發現尤其適用於當下的網路時代。在現代社會,公開討論往往淪為情緒的宣洩和立場的固守,而他提出的四個前提——公開、理性、深思熟慮、得體——構成了一場有效民主對話的基石。

大家應該將辯論建立在事實和邏輯之上,而非謠言或偏見。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不讓情緒主導判斷,並且即使在最激烈的爭辯中,也應保持禮貌和專業。而這句話當中,最難做到的其實是最後一句「尊重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尊嚴。」

在極端政治正確和身份政治盛行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將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視為「敵人」或「道德敗壞者」。這種態度將政治差異轉化為人身攻擊,徹底破壞了民主的基礎。民主的真諦並非共識,而是共存——即使無法達成共識,我們也必須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框架下。

甘迺迪大法官深知,一旦我們開始否定異議者的人格和尊嚴,那就不再是政策或理念之爭,而是你死我活的生存鬥爭。當尊嚴被剝奪,公民就失去了參與公共討論的意願或能力,最終導致民主走向分裂和癱瘓。

因此,他的名言不僅是給公民的忠告,也是對所有公眾人物們的嚴厲要求。提醒我們,真正的民主力量不在於誰的聲音最大,也不在於誰的立場最強硬,而在於我們能否在最根本的層面上,承認並維護每一個個體作為公民的不可侵犯的尊嚴。

唯有當我們能夠以公開、理性、深思熟慮、得體的討論為前提,並發自內心地尊重與你意見相左的人的尊嚴時,我們的民主才能真正成熟,並繼續向前發展。甘迺迪大法官留下的這句警示,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重建文明對話、鞏固民主根基最需要的指引。

安東尼·甘迺迪大法官小檔案(整理自Wiki

安東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曾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1988年時獲得總統隆納·雷根提名。在他之前的大法官珊卓拉·戴·歐康納退休之後,甘迺迪經常視為游離票,常在最高法院中做出5比4之關鍵決定。甘迺迪已於2018年7月31日退休。

評論專區

大壯律師 LIN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