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數據】【重大金融案件:操縱股價】羈押、具保、限制出境毫無標準?
文/法操司想傳媒
大同炒股案鬧得沸沸揚揚,2018年9月27日進行了第一次準備程序,法操也有蒞庭旁聽,想知道第一次準備程序的內容,可以參考【大同炒股案】大同公司經營權即將再掀風波?一文,由於許多卷證尚未完備,下次大同案的開庭,訂於今年12月6日。
但本案的被告鄭文逸,起訴犯罪所得高達11億,目前只有被限制住居、限制出境(海),並沒有被羈押、也無須付保釋金。但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案件,同一位受命法官,同樣是炒股的案件,國寶證券的朱國榮以具保新臺幣4億元,並限制住居、出境、出海,並應於每日晚間6時許前往派出所報到。相較於朱國榮反罪所得6.3億,鄭文逸卻有11億,如此高的犯罪所得,只是限制住出境、限制住居就夠了嗎?不需要任何保證金做擔保嗎?法院的標準到底為何?
犯做所得的多寡,並非羈押、限制出境要件?
從法源搜尋判決書,可以發現有關操縱股價的案件,有非常多,但是真的有羈押或限制出境的裁定,真的少之又少。
其中,經過確定判決,確認犯罪所得超過一億的案件中,共有12件,涉案被告共有46人,但有被羈押的僅有7人,以具保限制出境代替羈押的只有4人,單純限制出境只有2人,其餘33人並沒有任何的強制處分。大家可能會覺得這33人,應該都不是位於主導犯罪的角色,但這33人中共有18人都被法院判處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詳見附表3)
但把搜尋要件定為涉及證券交易法第155條,關於限制出境的裁定後,我們可以看到,共有82個裁定,其中共有37個案件,涉及48人。也只有21人付出具保金,由於每個人狀況不同,保證金從2萬至4億不等。(詳見附表4)
犯罪所得的多寡,並非具保要件?
我們從上面的統計資料可以看見,即便是犯罪所得高達一億元的案件,也並沒有每個案件都有要求被告繳交保證金。因為具保為羈押的替代手段,只是為了確保後續的訴訟程序能夠順利進行。先前《法操》就有撰文,即使被告逃亡了,保證金也不能當作犯罪所得加以沒收(詳見:具保的保證金是什麼?會賠給被害人嗎?)。
當被告符合羈押要件,但沒有羈押必要的時候,就可以用具保、責付、限制住居等侵害較小的手段防止被告逃亡或串供滅證。但法條並沒有規定這些羈押替代方式的適用方法與時機,且由於這些替代手段除了法官可以做,檢察官也同樣可以做,可是我們並無法得知檢察官是以哪些理由或考量要求被告具保或限制出境、限制住居。
羈押替代手段應該規範的更細膩
不論是羈押或是其它替代手段,都侵害、限制人民的部分權利。但在我國的法制上,只有羈押有較詳細的法定要件規定,但在有較詳細規定下,仍出現「砍警案交保變羈押!難道罵一罵,司法就該大轉彎嗎?」的問題。更何況是其他的替代手段。
除了限制出境缺乏法制的問題外,關於具保、責付、限制住居等替代手段其實也缺法明確的標準。在這樣的狀況下,法官或檢察官可以很恣意地去做出裁定,但這些替代手段做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要確保訴訟可以順利的進行,太過縱放,可能會導致被告逃亡,侵害國家追訴犯罪的權力;太過嚴苛也可能過度侵害被告的人權。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在處理這類強制處分時,應該有更嚴謹的法制與程序!
在這些重大金融案件,動輒數十億的犯罪所得,加上可能面臨極重的刑期,更加需要注意被告的動向,避免被告逃亡。尤其台灣是海島國家,很容易「坐桶仔」就離開台灣了,就像先前慶富少東棄保逃出海外的事件發生,只留下老董事長在台灣被羈押。
裁定理由應該更公開透明
回到大同炒股案,台北地方法院只有限制鄭文逸出境和限制住居,並沒有要求保證金。從法院的裁定中,我們可以看到鄭文逸在被檢察官起訴後(8月29日),就有4度欲搭機離台(8月30日、31日、9月1日、4日),並有購買9月5日機票等事實,這些應足以讓法院認定符合羈押的要件,但法院只用「惟考量本案業據檢察官起訴及偵查中調查情狀,被告無羈押之必要」這句話短短帶過。鄭文逸不需要羈押,究竟是依據怎麼樣的起訴與偵查狀況,我們實在無法從法院裁定的寥寥數語中得知。
而後,法官卻在解釋為什麼需要限制出境時,有提及鄭文逸的狀況:
- 檢察官起訴鄭文逸犯罪所得高達11億。
- 鄭文逸有日本永久居留權,他的配偶和子女都是日本國民且長期居住日本,鄭文逸在海外居住謀生並非難事等。
在鄭文逸都已經嘗試好幾次要離開台灣的情況下,法官難道不應該在裁定中更清楚地說明,到底為什麼鄭文逸無羈押必要性?到底為什麼鄭文逸可以用限制出境(海)作為替代羈押手段?又到底為什麼不加上具保作為確保鄭文逸能確實到庭接受審理的手段?從此案的裁定來看,就可以知道我國對於強制處分相關法制的規定應該要重新檢討,才不會出現不管法院要不要羈押或要不要交保或要不要限制出境(海),都只是寥寥數語,完全看不出判斷標準何在?畢竟上法院不應該是到廟裡擲筊!